的币土狗交实圈社一场验与狂欢疯狂
最近我的推特时间线简直被Friend.tech霸屏了,这个号称"Web3版朋友圈"的项目确实玩出了新花样。简单来说,它把社交影响力变成了可以买卖的"股票"——你可以花钱买某个KOL的"钥匙",这样就能进入他的私人聊天室,甚至有机会和大佬一对一交流。
不得不说,这帮人真的很会玩。我印象特别深的是看到金色财经的杜老板和DWF创始人这些币圈老炮都入驻了。你可能不知道DWF是谁,但一定听说过那些被他们暴力拉盘的项目——CFX几十倍的涨幅,CYBER几天翻几倍,都是他们的"杰作"。现在这些人把自己的社交影响力打包出售,价格自然水涨船高。
疯狂的经济模型
这个项目的经济设计特别有意思。每次有人买卖KOL的"钥匙",KOL就能拿到5%的分成。这就逼着KOL们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交易活跃度,毕竟交易越频繁,钱包就越鼓。但问题来了,这种模式下价格很容易被炒到天上去,因为定价模型完全建立在交易热度上。
我记得上周看Dune的数据面板时惊呆了——交易量已经突破1000万笔,参与买卖的地址加起来超过50万个。特别是在10月10日第一次发放积分空投后,数据直接起飞。不过作为一个老韭菜,我知道这种没有实质价值支撑的热度能维持多久,真的不好说。
土狗仿盘大乱斗
币圈有个铁律:但凡有个项目火了,立马就会冒出一堆山寨货。这次也不例外,Friend.tech刚火,各种仿盘就雨后春笋般冒出来。
最戏剧性的是Stars Arena,靠着AVAX创始人的站台迅速出圈,结果没几天就被黑客盗走了300万美元。这事在推特上闹得沸沸扬扬,现在团队还在处理善后。说实话,这种刚上线就遭重创的项目,想要翻身真的很难。
ARB链上最近也有个仿盘势头很猛,不仅拿到10万美元融资,还向ARB官方申请了19万ARB的资金支持。这几天推特上各路KOL都在疯狂喊单,但我总觉得这种项目命运多舛。
警惕CX套路
最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,有KOL爆料说Cipher这个项目可能是深圳团队搞的"盘子"。他们找来一批KOL做抽奖空投造势,这个套路太熟悉了——找人喊单、上线拉盘、吸引韭菜进场、然后...你懂的。
在这种项目里,比的不是谁眼光好,而是谁跑得快。当然,如果是零成本参与,玩玩也无妨。但我看到已经有人在上面撸了几十万积分,这种狂热真的让人捏把汗。
理性看待狂热
说实话,Friend.tech现在的FOMO情绪已经有点失控了。价格被炒得太高导致很多人根本买不起,反倒是套利机器人赚得盆满钵满——据说已经获利上百个ETH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个项目确实抓住了社交金融的痛点。现在又有空投预期加持,加上Paradigm这些顶级机构的背书,上线大交易所应该不是问题。Base链上的数据也很有意思,链上地址和锁仓量都在爆发式增长。
记得Base链刚上线时,第一批上线的DEX代币涨了几百倍,土狗BALD更是一天之内把资金池从0做到1.5万ETH。现在Friend.tech会不会复制这种神话?我看到已经有不少人在上面赚到钱了。
作为一个经历过几轮牛熊的老韭菜,我的建议是:可以参与,但要控制风险。毕竟在币圈,机会永远都有,但本金没了就真的什么都没了。
(责任编辑:社区)
-
就在昨天,我和一位资深矿工朋友聊天时,他突然神秘兮兮地问我:"你知道为什么每次减半后比特币都会疯涨吗?"这个问题让我陷入了思考。确实,比特币历史上每次减半后都上演了惊人的牛市行情,而现在距离2024年4月的下一次减半,只剩下短短6个月了。减半效应:比特币市场的永恒定律每次看到比特币价格走势图,我都忍不住感叹市场的神奇。还记得2012年第一次减半时,比特币价格还不到15美元;2016年第二次减半后,... ...[详细]
-
最近比特币市场可真是热闹非凡啊!看着价格蹭蹭往上涨,我这个老交易员都觉得心跳加速。16%的单周涨幅,35000美元的关口重新被踩在脚下,这可是自2022年熊市以来头一遭。说实话,这波行情来得比我想象中要猛得多。ETF预期:双刃剑效应显现要说这波行情的推手,贝莱德这些资管巨头申请比特币现货ETF的消息绝对功不可没。记得上个月跟几个机构朋友喝酒时,他们就在讨论这件事。我当时就说:"要是真批了,短线肯定... ...[详细]
-
今天真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!一大早打开行情软件就看到以太坊如预期般上涨,我们1783布局的多单顺利到达1813的止盈位,稳稳拿下30个点的利润。这位新加入的朋友真是运气爆棚,昨天才跟着我们操作就赚了38个点,两单加起来已经盈利68个点了!说实话,看到新手朋友能这么快就有收获,作为指导者的我也特别开心。记得昨天第一次给这位朋友建议时,他还将信将疑地问:"小神老师,现在这个位置真的适合做多吗?"我耐心地... ...[详细]
-
香港的Web3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奔涌而来,但在这片新蓝海中,暗礁和漩涡同样令人忧心。记得去年某知名DeFi平台被盗数亿美元的事件吗?这类安全事件每天都在提醒我们:没有安全护航的创新,就像在沙滩上盖城堡。监管与市场的双重奏最近参加了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论坛,OKLink和CertiK在香港联合举办的Web3安全研讨会。现场座无虚席的景象让我想起一个有趣的对比:三年前谈区块链安全,台下可能只有零星几... ...[详细]
-
说实话,当看到特朗普赶在香港稳定币条例生效前紧急签署法案时,我意识到这绝不是简单的政策跟风。作为一名观察金融市场二十余年的从业者,我感受到的是一种金融权力格局重塑的强烈信号。稳定币的"破圈"之路记得2015年USDT刚出现时,业内大多数人还把它当作一个边缘化的金融玩具。谁会想到,十年后的今天,美元稳定币的市值已经突破2500亿美元大关?这种野蛮生长的背后,反映的是全球金融体系对效率的极度渴求。有趣... ...[详细]
-
从DeFi菜鸟到大神:Instadapp的前世今生与未来之路
作为一个在Web3摸爬滚打多年的开发者,我最近带领WeDAO团队深入研究了Instadapp这个项目,说实话,这个过程就像发现了一个宝藏。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研究成果和心得,希望能帮助更多人理解这个DeFi界的"瑞士军刀"。初识Instadapp:当DeFi遇上智能管家还记得我第一次使用传统银行APP时的感受吗?各种账户分散在不同的银行,操作繁琐得要命。Instadapp就像一个专为DeFi打... ...[详细]
-
当朋友圈变成交易所:Friend.tech和TimeStore的中国困局
想象一下,你关注的网红大V突然变成了"股票",粉丝们可以像炒股票一样买卖他们的社交价值,这听起来是不是很魔幻?最近风靡海外的Friend.tech和TimeStore正在玩的就是这套"社交金融化"的把戏。社交+金融的疯狂实验我最近花了不少时间研究Friend.tech这个平台,它的玩法实在让人大开眼界。简单来说,就是把Twitter大V变成"可交易资产"。用户用ETH购买大V的"keys",相当于... ...[详细]
-
每天早晨开盘前的这段时间,对我们这些老交易员来说就像一场无声的博弈。看着屏幕上的数字跳动,总有种难以言喻的兴奋感。今早的市场情绪让我想起2015年那个动荡的夏天,虽然情况不尽相同,但那种熟悉的不确定性又回来了。技术面分析说实话,最近这段时间的K线走势有点磨人。上证指数在3100点附近反复拉锯,就像两个势均力敌的拳击手在台上互相试探。MACD指标快慢线纠缠不清,成交量也像得了感冒似的时高时低。不过老... ...[详细]
-
说到以太坊(ETH),我总想起2017年那个疯狂的夏天。当时我刚接触区块链,看着这个被称为"区块链2.0"的项目从几十美元一路狂飙到1400美元,那种震撼至今难忘。但最近两年,加密市场的凛冬让不少投资者开始怀疑:以太坊还能重现辉煌吗?熊市中的ETH众生相说实话,看着ETH价格从高峰跌去80%确实让人揪心。记得去年11月,我在咖啡厅听到隔壁桌两个年轻人讨论要不要割肉,那种纠结我太能理解了。但有趣的是... ...[详细]
-
说实话,去年以来的加密寒冬确实让不少项目原形毕露。但有意思的是,这个行业总有一些"死脑筋"的团队,在市场最冷的时候反而在埋头苦干。这些家伙往往能在下一波行情到来时惊艳全场,特别是在GameFi这个赛道。作为一个从业多年的老玩家,我发现熊市反而是打磨产品的最佳时机,而最近MOBOX的品牌升级确实让我眼前一亮。从链游平台到游戏生态的蜕变记得刚开始接触MOBOX时,它给我的感觉就是BSC链上的"小Ste... ...[详细]